在背调过程中遭遇候选人职级信息存疑时,HR 往往面临两难抉择:处理方式过于严苛,可能会错失具备发展潜力的人才;若处理尺度偏于宽松,则可能为企业用人埋下隐患。为了在这一矛盾中找到平衡点,同时有效防范职级造假风险,企业需要构建一套科学、系统的防范与处理机制。从完善背调流程到明确处理标准,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。
在处理职级造假问题时,保持客观理性很重要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综合考量:
全面评估职级差异程度。候选人对职级的表述与实际情况,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出入。比如有的候选人将 “销售主管” 表述为 “销售经理”,经背调发现,其所在公司虽未设置 “经理” 岗位,但候选人团队管理业绩出色,此类情况建议进一步沟通确认;而对于完全背离事实,如将 “专员” 虚构为 “总监” 的情况,则需谨慎对待。
给予充分沟通空间。当发现职级表述存疑时,可与候选人深入交流,了解背后原因。曾有候选人将 “项目负责人” 写成 “项目经理”,解释称原公司职级体系不够清晰,且自身确实全程主导项目,经核实后,这一情况得到了理解;反之,若候选人面对质疑言辞闪烁、解释前后矛盾,可能意味着存在主观故意,需要慎重考虑。
结合岗位需求审慎判断。若岗位用人需求迫切,且候选人能力与岗位要求基本匹配,仅职级表述略有夸大,可探讨降职录用的可能性。例如某企业招聘 “财务经理”,候选人实际职级为 “高级会计”,但背调显示其具备全面账务处理和复杂税务应对能力,最终企业以 “高级会计” 岗位录用,薪资也做了相应调整,实现了双方满意;而对于一些对管理规模有明确要求的岗位,如需要带领 50 人团队的 “技术总监”,若候选人实际管理经验与之差距较大,即便个人能力尚可,也较难满足岗位需求。
妥善留存处理依据。无论最终是否录用,都应完整保存背调过程中的各类证据,包括前雇主出具的证明材料、访谈记录等。这些资料不仅是处理相关争议的重要依据,也能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。
及时总结改进工作方法。面对职级表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情况,HR 团队可复盘整个招聘流程,反思面试环节是否存在提问不够细致深入等问题。
在处理此类问题时,保持客观、严谨的态度至关重要。借助专业背调机构提供的客观报告,有助于 HR 团队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决策。
八方锦程温馨提示:在应对职级信息核实问题时,可秉持审慎客观的态度。一方面需严谨甄别不实信息,另一方面也可综合考量候选人的实际能力与岗位适配度。通过建立完善的证据评估机制,结合具体岗位要求进行综合研判,并持续优化招聘环节的筛查流程,将有助于更妥善地处理此类情况。